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规范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1:17:05  浏览:866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规范的通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规范的通知

国食药监食[2010]34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福建省卫生厅(局):

为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规范监督抽检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规范》,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一○年八月二十三日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是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餐饮服务提供者所使用的食品(含原料、半成品和成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餐饮服务场所和环境等依法进行抽样和检验的活动。

第三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应当坚持依法、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遵守本规范。

第四条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应当按成本价购买所抽取的样品,不得收取被抽检单位的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第二章 计划和方案

第五条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重点是:

(一)餐饮服务提供者使用的主要食品原、辅料;

(二)餐饮服务提供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

(三)餐饮服务食品加工经营的重点环节;

(四)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较多的业态和场所;

(五)对人体有潜在危害、对其安全性必须严格控制的物质。

第六条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安全风险通报、食品安全调查与评价结果以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制定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计划。

第七条 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计划和本区域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区域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方案,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将本区域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方案报送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八条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方案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承担抽样任务的监管机构、负责人及其负责的抽样区域等;

(二)承担检验任务的技术机构、负责人及其负责的检验任务等;

(三)抽检样品的种类、来源、批次、频次和检验项目等;

(四)采样方法、抽样量、样品封装、传递和储运条件等;

(五)检验方法标准和检验依据或其他判定标准等;

(六)结果汇总和报送机构;

(七)完成时间和结果报送日期。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实施《开办煤矿企业审批办法》有关工作的通知

煤炭部


关于实施《开办煤矿企业审批办法》有关工作的通知
1997年7月25日,煤炭工业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炭管理部门,各直管矿务局(公司),北京矿务局、华晋焦煤公司、神华集团公司、伊敏煤电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局:
根据《煤炭法》及《开办煤矿企业审批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令第三号),为做好开办煤矿企业的审批工作,现就实施《开办煤矿企业审批办法》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关于开办煤矿企业的文件
(一)《开办煤矿企业审批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应有经过批准的煤矿建设项目建议书,按项目建设性质及其规模由有关部门按现行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的规定批准的煤矿建设项目建议书。
煤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以是未经审查批准的,但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
(二)对复采、残采和开采极薄煤层及平衡表外储量的,按开办煤矿企业审批权限,由审批部门在审批过程中确认。
(三)计划开采的矿区范围、开采范围和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由项目审批单位确定。
(四)是否开采具有工业价值的与煤共生或伴生的矿产资源,按开办煤矿企业审批权限分别由审批部门在审批过程中确认。
统一规划、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的技术措施或方案,以及暂时不能综合开采的保护措施的制订,由业主和受委托的设计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提出。
(五)开办煤矿企业要有与合理的煤矿矿井生产规模相适应的资金,指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规定的资本金比例,初步提出资本金来源及其余资金的筹措方案。
(六)开办煤矿企业应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有关条件,按开办煤矿企业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由有关审批部门在审批过程中提出。
二、关于开办煤矿企业的申请
(一)开办煤矿企业首先要领取《开办煤矿企业申请审批登记表》。
开办需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炭管理部门审批的煤矿企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炭管理部门领取登记表。
开办需由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审批的煤矿企业,向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领取登记表。
(二)《开办煤矿企业申请审批登记表》由负责审批煤矿企业的煤炭管理部门按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确定的标准格式印制(标准格式附后)。
(三)《开办煤矿企业申请审批登记表》由申请人用钢笔填写,一式8份,其中的煤矿主要安全措施附页、环境保护方案附页、煤炭综合利用方案附页、项目建议书批准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开采方案、有关地质报告的批准文件、有关单位和有关部门签署的意见、资信证明等附属件可复制。
《开办煤矿企业申请审批登记表》适用于开办任何类型的煤矿企业。申请人按照《开办煤矿企业审批办法》第三章的规定,根据所申请开办煤矿企业情况,填写相关栏目。需有关单位或主管部门签署意见的,在签署意见后向煤炭管理部门报送。
国有重点煤矿在规划由地方煤矿开采的煤炭资源范围内开办煤矿企业,需由当地煤炭管理部门签署意见。
(四)开办煤矿企业的申请人按照《开办煤矿企业审批办法》第三章的规定报送申请文件。
(五)经批准开办的煤矿企业,凭煤炭管理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
(六)1996年12月1日前已开办煤矿并已投产的,可按原规定申办采矿许可证;未投产的,按审批权限,由审批单位出具文件,据以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
1996年12月1日后开办的煤矿企业,一律按照《开办煤矿企业审批办法》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三、关于开办煤矿企业的审批机构和审批程序
(一)部成立煤炭工业部开办煤矿企业审批办公室,负责开办煤矿企业的审批工作,审批办公室设在部规划发展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炭管理部门也应明确负责开办煤矿企业审批的工作机构,切实做好开办煤矿企业的审批工作。
(二)煤炭管理部门自收到开办煤矿企业申请材料后,应当在60天以内完成审批工作。
经审查合格的,由审批机构出具盖有审批专用章的批准文件;批准文件附《开办煤矿企业申请审批登记表》。批准文件一式8份,批复给申请人4份,其中:用于申请领取采矿许可证1份,用于企业法人登记1份,申请单位留存2份;煤炭管理部门存档2份,开办煤矿企业审批机构留存1份;由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审批的,抄送煤矿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炭管理部门1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炭管理部门审批的,抄报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备案1份。
经审查不合格的,审批机构提出书面意见,通知申请开办煤矿企业的单位,并将申请材料备案登记后退回。
(三)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从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内进行核查,对不符合全国煤炭工业规划布局要求、不符合有关规定或不具备开办煤矿企业的条件的,以书面形式提出否决意见和主要理由,将备案文件登记后退回。30日内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
(四)经批准开办的煤矿企业合并、分立或者终止其煤炭资源开采时,须按审批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煤炭管理部门批准煤矿企业合并、分立或者终止其煤炭资源开采的,须报国务院煤炭管理部门备案。
附:开办煤矿企业申请审批登记表(略)



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河北省人民政府


河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137号



  《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已经1995年7月3日省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长 叶连松
                        
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四日


            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地震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作用或人的行为造成地质环境变化,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事件。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塌陷、地面裂缝等。


  第四条 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五条 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是:城市、农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工程设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线、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计划。


  第七条 县以上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以上经贸、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煤炭以及城乡规划和建设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或影响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
  禁止侵占、破坏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备、设施和场地。


  第九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质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地质环境、造成地质灾害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


  第十条 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





  第十一条 制定重点区域开发规划和进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论证,必须做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并制定合理利用、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的方案。


  第十二条 区域性地质环境勘查评价项目由省人民政府统一规划。
  实施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所做的地质环境勘查评价应当纳入其前期工作。


  第十三条 承担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的单位必须持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进行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必须按国家和本省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四条 地质环境勘查评价报告必须经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会同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作为制定各类开发区开发规划和进行基本建设的依据。


  第十五条 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成果应按国家和本省的规定汇交。

第三章 地质灾害的预防





  第十六条 地质灾害隐患区域的范围,由省辖市(地区)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划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不得进行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活动。


  第十七条 经贸、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市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内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性质、规模和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制定本部门的预防措施。


  第十八条 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多发区域和重点区域地质环境的监测。


  第十九条 区域性地质灾害趋势预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向有关部门发布。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由省辖市(地区)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经贸、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煤炭、城乡规划建设等部门在地质灾害可能危及的区域发布。
  除前款规定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或者扩散区域性地质灾害趋势和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


  第二十条 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负责全省的地质灾害监测资料分析和趋势预测,有关部门应当向其提供监测数据和资料。


  第二十一条 在地面沉降区域和岩溶地面塌陷区域内,水利及城市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规定制定地下水开采方案,防止地质环境恶化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第四章 地质灾害的治理





  第二十二条 人的行为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个人负责治理。
  自然作用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治理。


  第二十三条 投资五十万元及其以上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由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计划等部门提出立项申请,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项目竣工后,由省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计划等部门进行验收。
  投资不足五十万元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由省辖市(地区)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计划等部门提出立项申请,报省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后实施。项目竣工后,由省辖市(地区)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计划等部门进行验收。


  第二十四条 区域性地质灾害生物治理项目计划由其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计划、地质矿产、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二十五条 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应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以上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可处以一万元至五万元的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由县以上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以上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恢复原状,并可处以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以上地质矿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当事人缴纳罚款时,收缴部门应当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票据。
  罚款一律缴同级财政部门。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省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地质矿产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